苏州园林
发表日期:2023/10/18 10:58:00 出处:学校管理员 有 1674 位读者读过
白塔中学“阅达”课堂备课设计 | ||||
教学内容 | 苏州园林 | 授课时间 |
| |
教学目标 |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,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,体会文章的结构美。 | |||
过 程 设 计 | 备 注 | |||
阅 思 达 |
对出“江南园林甲天下”的下联?(苏州园林甲江南) 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?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? (操作方法)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? (二)联系旧知:各地园林都有自己的特色,上学期我们学过的瓜州于园的设计风格是什么?(人无我有、人有我新、人新我奇) (三)精选练习: 根据语境分析加点词的含义: 1、总之,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,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。 败笔 2、落叶树常青树相间,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。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。 寂寞
(四)资源链接:了解苏州园林的网站: 、“鱼戏莲叶间”和“荷动知鱼散”这两句诗意境上有何不同,你更喜欢哪句?(链接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,看网上论坛帖子) (五)形成体会:说明文的顺序、方法都有事物的特征决定的。 1、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,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,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?看后的感觉如何? 2、同学的感受。(学生自由发言,教师适当点评) 3、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,或云园林斗拱飞檐,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,十分生动;或云园林曲径通幽,有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,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。 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,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。 阅读要求:⑴自由读,读准字音,掌握字形 提问:a、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,各语段间能否互换? b、布局、配合、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? (三)详解重点段落,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、请同学读第三段,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,为什么要这样?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? 2、齐读第四段,试着给语段分层。(精讲)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,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,遵循的是什么原则?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。⑶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,及《于园》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? (3)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? 池沼大都引用活水,池沼设计因地制宜,桥梁安排决不雷同,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,任其自然. 3、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。 自读这一段,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? 4、讲析第6自然段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,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“窗含西岭千秋雪”的理解吗?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,可是推开窗户,西边的山岭,白雪皑皑,尽收眼底,反而别有洞天,是景外有景,景中有景…… (六)口头讲演:请以一位导游的身份去介绍苏州园林,要求顺序合理、方法得当,语言有吸引力。 (七)纸笔训练:观察一处园林的特点,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、结构,把它写下来 (八)讨论交流: 1、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,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?(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) 2、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?谈谈你的看法! (九)专题陈述:说明文结构如何安排,特征如何表达。 (十)总结反思 说明文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明事物特征的。让学生回忆《中国石拱桥》等课文的说明顺序,然后指出,本文具有围绕中心,有条不紊地说明事物的特点。文章的第2节提出了说明中心,从第3节开始,按照园林景物的种类分门别类加以说明。在组织材料加以说明时,大致按照由概括到具体,由大到小,由主到次的顺序进行的。 (十一)课外拓展:1、古木深深,绿荫如盖是惠荫园水假山的又一特色:花木的栽培按春花、夏荫、秋果、冬阳的景观效果布置;山顶轩外曾有一棵盘根错节、势若虬龙的大紫藤树,上面密密匝匝的藤萝,覆盖在屋子四周。春来紫藤花怒放,就像一串串悬垂着的紫色缨络……1、以以上段落的内容为蓝本,结合所学自己编写几道题目。 2、给以下四幅图各起个好听的名字,选取你最喜爱的一幅写上一段美文。(蕉窗听雨、晚意金秋、苏园冬韵、深院幽庭) |
| ||
板书设计 |
| |||
作业设计 | 专家名人说园林 “江南园林甲天下,苏州园林甲江南”。——陈从周 寒花瘦竹岸边生,小阁回廊叠画屏。我欲踱桥还却步,一池倒影怕人惊。 ——《闲步网狮园》刘国正 《狮子林即景》鸟啼花落水西东,柏子烟青芋火红。人道我在城市里,我疑身在万山中。 ——元代维则 世界文化遗产:狮子林、拙政园、留园、环秀山庄。 中国园林博物馆:沧浪亭、狮子林、拙政园、留园分别代表了宋、元、明、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,见证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。 自我小结 我的收获: 我的疑问:
| |||
教后记(手写) | 学生不是“知识的容器”,是具有独立人格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、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,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的能力。 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,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重视,我们应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。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,应用恰当的形式,诱导学生把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,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。 | |||